今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以“严执法、优方式、重规范、强能力、提效能”为主线,以执法大练兵为抓手,强化数智赋能,持续推进科学、精准、规范执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执法保障。
科技执法 精准治污
太原市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于今年4月投运,该超级站监测数据直接对接太原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调度平台,为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是一种部署在重点区域的高精度、多参数监测的综合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与常规六参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相比,更像一名进行全面体检的“医生”,可实现对大气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的协同监测,包括细颗粒物(PM2.5)中的元素碳(EC)、有机碳(OC)、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臭氧(O3)生成重要前体物的117种VOCs(挥发性有机物)等,可以精确分析污染成因、传输路径和转化机制,解决了传统站点“只能测浓度、难以溯源头”困扰,将大气污染的病因“查清楚、说明白”。
太原市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的建成投运,不仅满足生态环境部门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和调整环保政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撑,还能在应对重污染天气等突发环境事件时,通过“更全面的数据”“更强的溯源能力”“更合理的决策依据”成为精准治污、科学决策的核心工具。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监察专员司新武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运用先进技术装备,使用无人机、走航车、在线监控、用电监管、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方式开展远程巡查12206次,发现整改各类环境问题10039个,行政处罚192件,罚款2465.51万元。其中,运城市在运用自动在线监控平台发现线索方面成效较好,发现的问题线索数量居于全省前列;太原市在运用无人机、走航车等新型移动监测技术辅助执法方面表现突出,近年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理念,锚定“智慧执法、高效监管”目标,全力构建“非接触、低介入、高精度”的执法新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从“事后纠错”向“事前预防”、从“粗放巡查”向“精准靶向”、从“现场奔波”向“线上联动”转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监督帮扶 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我省生态环境系统继续开展监督帮扶工作,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精准施策,让“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效度”。
“感谢执法人员,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手把手指导我们整改,这种既较真又贴心的帮扶,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近日,晋中市某公司负责人对上门开展回访指导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说。该公司此前因违法行为轻微且及时整改,依据相关规定被免予处罚,执法人员同步开展的普法教育让企业明晰了环保责任边界。这也是我省生态环境监督帮扶工作中“宽严相济、刚柔并施”的生动缩影。
监督帮扶行动在我省持续深入。长治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坚持监督与帮扶并重,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制度落实,积极开展“送法入企、监督帮扶”活动,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危险废物法律法规、砖瓦企业执法帮扶、煤矸石填埋场管理等专项培训,服务企业300余家次,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守法意识,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积极推行轻微不罚和首违不罚制度,今年以来,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强化执法服务的全过程管理,认真执行《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2025年,某企业主动纠错、积极消除违法行为,获得减免罚款227万元。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把非现场执法作为提升执法效能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监管与帮扶结合”。一方面,严格落实“企业安静期”制度,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大幅压减现场检查频次,转而通过非现场手段开展日常监管。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现场检查次数同比减少30%,避免了执法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受到企业广泛认可;另一方面,精准“帮企”为转型赋能,在非现场执法中,同步开展“执法帮扶”,对发现的轻微违法问题,先指导企业整改,再根据整改情况决定是否处罚;对存在环保技术难题的企业,通过“送法入企”“专家上门”等方式,帮助其完善治污设施。今年以来,已帮助8家企业完成环保绩效升级(如古交市土生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从C级升至B级),推动美锦氢能炼钢等绿色项目落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
严格执法 提升效能
2025年以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聚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依法依规查处了一批涉气环境违法问题,对全省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强有力震慑和惩治效应。
“利剑斩污”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查办170件涉固废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固废案件40件,涉刑案件19件,行政拘留案件21件,行政刑事拘留51人。其中,危废案件的查办是生态环境部的关注重点,全省对71件涉危废案件立案处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危废案件34件,办理刑事案件18件,办理行政拘留案件16件,行政刑事拘留42人。
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的安排部署,运城市聚焦“利剑斩污”专项行动,把行刑衔接作为破解“生态环境违法成本低、执法震慑力弱”的关键举措,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公安和检察三部门从“被动配合”向“主动协同”转变。累计联合查办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刑事案件8起、公安机关刑事拘留17人,为持续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运城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坚持“以案为媒”,聚焦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在实战中检验衔接成效。
晋城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锚定“以高水平执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持续在“严执法、优方式、强能力、提效能”上聚焦发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变。融合推进,打通实战“最后一公里”。紧扣全市“五五六”执法工作思路,将规范化创建与执法大练兵、日常监管及专项行动等深度融合,确保创建工作始终紧贴实战、服务实战,成果切实转化为执法效能。三措并举,筑牢依法执法防线,全面推行执法公示,2025年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排污单位266家(次),执法结果同步公开率100%;强化执法全过程记录,实现执法文书电子化归档,做到“全程留痕、可溯可查”;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建立“执法队初审、法规科复审、法律顾问终审”的“三级审核”机制,以严密程序保障案件质量。(本报记者 程国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