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动员部署会召开之后,县委政法委高点站位落实专项行动要求,迅速成立全县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领导组及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召开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指明“公正司法、规范执法、优化服务、法治宣传、改进作风”5个方面发力方向,安排部署14方面重点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步骤,确保全县政法系统同频共振、有序推进。明确县委政法委和政法单位班子成员包联企业名单,优化联企机制,制定《工作台账》,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实、责任压实。
坚持把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任务。县法院系统率先在全市实现基层法庭自主立案、诉前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率先在全市开展诉讼费减半预交,为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减缓诉讼费、执行费13万余元。将司法鉴定由“诉中”前置到“诉前”,大力开展诉前财产保全工作,有效保障企业胜诉权益的及时兑现。扎实开展“三晋执行利剑”“金融债权”等专项执行行动,公开集中约谈涉企案件被执行人,用足用好“拘传”“罚款”“拘留”等执行强制措施,打响了以刑事自诉追究拒执犯罪的“第一枪”,对拖欠企业案款的“老赖”形成强大司法威慑。采用“活封”“活扣”方式保障被执行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为主动履行的34名企业法定代表人缩短失信期限或屏蔽失信信息,最大限度降低执行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





县检察院坚持找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入点、着力点,精准有效施策,助企健康发展。审慎规范办理涉企案件,用准用足刑事司法政策,精准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1家企业和4名企业负责人作出不起诉决定。扎实推进企业合规改革,办理了全市首起企业合规改革案件,保障企业“活下来”又“经营得好”。做好涉企案件“后半篇文章”,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9件,以“我管”促“都管”,推动各方主体加强监管、完善治理,以检察建议“小切口”助力企业经营“大安全”。
县公安系统全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组织开展打击阻工扰工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持续打造平安稳定营商环境。结合泽州发展实际,在丹河新城成立高铁、教育园区、丹河新城三个警务站,贴近企业,服务发展。在全县经济园区、4A级景区、集中社区建设9个高标准的警务室。在全县建设覆盖各村庄、大中型企业、宗教场所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在丹河新城规划建设智慧新城体系。在长河流域规划打造平安长河联盟,实现长河流域派出所、警务室、企业保卫组织联勤联动,守护企业发展。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优化涉企人才户籍、出入境管理服务领域“绿色通道”。创新“安家丹河 落户泽州”二十项便民利民户籍政策,提升服务水平。




县司法行政部门全力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推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政府。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邀请市政府办、市司法局与县市场监管局、县审批局、县应急管理局等涉企事务较多单位进行交流座谈,扎实开展涉企文件规范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共对以县政府、政府办名义印发的31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扎实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印发《泽州县“无证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共梳理出58项无证明办理事项,108项证明实施事项,形成了泽州县《无证明事项办理清单》《证明事项实施清单》,在县政府网站进行了公布。
县法院与县工商联在晋钢控股集团共同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共建点”,准确回应企业期待,主动融入企业发展;联合县文旅局在珏山、大阳古镇、聚寿山设立景区“法官工作室”,假期开展法治宣传,现场法律答疑,就地化解旅游纠纷;与县发改局共同设立“价格争议调解处理工作站”,依托价格认定中心为有价格争议的涉企纠纷提供价格参考;同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一同成立“中小微企业纠纷调处工作站”,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让涉企纠纷在诉前得以快速化解。县检察院建立派驻工商联检察室、“护航民企”特约监督员等长效机制,对企业合规案件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主动邀请工商联、企业代表开展企业合规风险排查、“法律体检”,帮助企业增强法律意识和合规经营能力。县公安局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做到“应进必进”,延伸服务触角,推进公安“24小时”自助服务区。县司法局定制“法律服务套餐”,通过“送法入企”为企业注入法治“养分”;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积极助力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维权;推出公证行业简化办证程序、预约办证、上门服务等惠企措施,为当事人提供最大便利。
下一步,泽州县政法系统将聚焦县委“两新战略”,持续扎实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强力护航项目建设,有效服务企业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现代化新泽州提供坚强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