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泽州县位于太行山南端、山西省东南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1′~113°14′,北纬35°12′~35°42′。地域分布在晋城市城区四周,东连陵川,西接阳城、沁水,北靠高平,南与河南省的辉县、修武、博爱、沁阳、济源等市、县毗邻。总面积2023平方千米,占晋城市总面积的21.3%,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2%。
气候·气温
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平川面积之比为6:3:1。最高点为西北部的武神山主峰,海拔1346.6米,最低点为东南丹河出口处的三姑泉,海拔296米。相对高差1050.6米。全县平均海拔650~1000米之间。境内主要河流有沁河、丹河,均属黄河水系。年平均气温10℃左右,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无霜期192.6天。年降水量618.3毫米,但年际、月际间降水量的相对变率较大。日照时数为2580小时,日照率67%。
建置区划
历 史
泽州县历史悠久。境内不但有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高都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更证明了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州之域,且属“帝都畿内”。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时境内为丹川县。唐武德三年(620)始称晋城县。唐贞观元年(627年)移泽州来治,此后直至民国废州、府之前,晋城县一直是泽州州、府的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曾省县入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泽州升府,改晋城为凤台县;民国2年(1913年)废凤台县,复称晋城县。1940年4月,晋城县城沦陷于侵华日军。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城)沁(阳)、晋(城)北、晋(城)东县。1945年4月28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12月恢复原晋城县建制。1948年10月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与晋城县并存。1949年8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1958年12月,高平、陵川两县并入。1959年7月,陵川县分设,1961年5月,高平县分设;晋城县原辖区不变,1983年9月晋城县改设为县级市。
行政区划
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县(市)分置为城、郊两区。晋城市郊区设8镇18乡,分别是:大东沟镇、周村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南村镇、高都镇、巴公镇、大阳镇、下村乡、川底乡、李寨乡、南岭乡、土河乡、衙道乡、追山乡、南河西乡、大箕乡、金村乡、铺头乡、东下村乡、柳树口乡、水东乡、鲁村乡、大兴乡、北义城乡、陈沟乡。全县有626个行政村,1219个自然村。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2001年1月,晋政函〔2001〕6号文件对泽州县撤乡并镇方案进行了批复,具体如下:将陈沟乡并入巴公镇,设立新的巴公镇,以原巴公镇、陈沟乡的行政区域为现巴公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巴公村。将大兴乡并入高都镇,设立新的高都镇,以原高都镇、大兴乡的行政区域为现高都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高都村。将水东乡、铺头乡并入金村镇,设立新的金村镇,以原金村镇、水东乡、铺头乡的行政区域为现金村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金村村。将东下村乡、柳树口乡合并,设立新的柳树口镇,以原东下村乡、柳树口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柳树口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柳树口村。将南河西乡、大箕乡合并,设立新的大箕镇,以原南河西乡、大箕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大箕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大箕村。将土河乡、衙道乡、追山乡合并,设立新的山河镇。以原土河乡、衙道乡、追山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山河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马街村。将鲁村乡、北义城乡合并,设立新的北义城镇。以原鲁村乡、北义城乡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北义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北义城村。县城最早规划在南村镇,后改在金村镇。2009年底,全县设14个镇、3个乡、632个村(居)民委员会、1099个自然村。2019年12月,泽州县南村镇归城区托管,城区北石店镇归泽州县托管。2021年3月,川底乡改为川底镇;南岭乡和李寨乡合并为南岭镇,以原南岭乡、李寨乡的行政区域为南岭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李寨村。2021年,全县设16个镇、434个村(居)民委员会。2018年11月,县级党政机关由晋城市城区西安街搬迁至金村镇府城街001号。2023年1月,泽州县在丹河新城举行县四大班子机关乔迁新址暨揭牌仪式,此举标志着泽州县县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丹河新城。县级行政中心搬迁,是按照省、市政府批复要求,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施的,于2023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入驻。2024年,南村镇的行政区划调整至泽州县,北石店镇的行政区划调整至城区。
人口·民族
泽州县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之一。市管县体制改革前的1984年年底,原晋城县(市)的总人口即达606652人。1985年,城区部分划出后,晋城市郊区仍有467453人,其中男性237468人,占50.80%,女性229985人,占49.20%;农业人口为436645人,占93.41%;非农业人口为30808人,占6.59%。2017年底,全县常住人口为494681人,其中男性251119,占50.76%,女性243562,占49.24%;农业人口为258533人,占52.26%,非农业人口236148人,占47.74%。人口密度为247人/平方千米。县境北中部和西部为人口密集区。16个乡镇中,巴公镇人口密度最大柳树口镇人口密度最小。2024年底,全县常住人口为40616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1004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95%,比上年末提高1.69 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3307人,出生率为8.10‰;死亡人口4122人,死亡率为10.10‰;自然增长率为-2.00‰;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5.81(以女性人口为100)。
泽州县境在古代曾经是多民族聚居区,后逐渐与汉族融合。2017年人口中,汉族占99.5%,回、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5%,多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移居泽州。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大多数。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境内总人口为487297人,其中,汉族为486990人,少数民族为307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境内总人口为517162人,其中,汉族为515990人,少数民族为1172人。
生态环境
境内的山均属太行山脉。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有武神山、香山、大圪垴山、伊侯山、大尖山、方山、岳城山、晋普山、圣王山等。全境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南部之天井关为“太行八陉”之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沁河、丹河,均属黄河水系。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主要泉涌有三姑泉、白洋泉、郭壁泉等。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14亿立方米,属相对富水区。3个国家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全县无劣V类水体。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煤铁为著。无烟煤保有储量达12.9亿吨,铁矿、硫铁矿、含锰铁矿、铝矾土、水泥灰岩、石灰岩等储量也很丰富。全县2017年有森林面积69.35万亩,牧坡草地67.5万亩。野生动、植物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较为珍贵。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壁虎;属国家保护的植物有青檀木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泽州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使泽州县成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及全国无烟煤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县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3775.1公顷。全县林地面积137.9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25.8亩。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3天,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3.94。全年细颗物(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5%。
经济建设
综述
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85.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第二产业增加值408.9亿元,增长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第三产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3.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413元,按202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0137美元。
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1.4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2亿元,增长3.4%。
2024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96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374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达到114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3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2%。
农 业
2024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79.4万亩,比上年增加529.9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3.9万亩,增加77.1亩;油料种植面积1.4万亩,增加10.2亩;蔬菜种植面积2.4万亩,增加642.9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减少928.8亩。在粮食种植面积中,小麦种植面积46.9万亩,增加136亩;玉米种植面积9.5万亩,增加25.1亩;谷子种植面积4.4万亩,增加740.6亩;豆类种植面积11.5万亩,增加288.2亩;薯类种植面积1.5万亩,减少928.8亩。
2024年,全县粮食产量19.4万吨,增加72吨,增产0.04%。其中,夏粮13.1万吨,增产0.03%;秋粮6.4万吨,增产0.05%。
2024年,油料产量1952.1吨,同比增长3.3%;药材产量2949.4吨,同比增长0.6%;蔬菜食用菌产量71684.9吨,同比增长2.2%;水果产量27144.6吨,同比增长1.9%。
2024年,肉类总产量55099.8吨,增长0.9%。其中,猪肉产量49901.5吨,增长0.3%;牛肉产量380.9吨,增长10.7%;羊肉产量1037.4吨,增长5.3%;禽肉产量3779.9吨,增长6.8%。年末生猪存栏31.6万头,下降9.1%;生猪出栏59.8万头,增长0.3%。禽蛋总产量31264.9吨,增长3.5%;水产品产量510吨,增长19.6%。
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0.7万千瓦,增长1.5%。机械耕地面积42082公顷,增长3%;机械播种面积42710公顷,下降1%;机械收获面积40870公顷,增长4%。
工业·建筑业
2024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家,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分行业看: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10.6%,非煤行业增加值增长5.4%。
2024年,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713.7万吨,增长1.2%;化肥折纯量155.8万吨,增长5.7%;生铁产量484.7万吨,增长2.2%;钢材产量1212.9万吨,增长13%;水泥产量86.7万吨,增长0.5%;发电量完成8.9亿千瓦时,增长0.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1.4亿元。按行业类型分:煤炭行业实现收入306.1亿元,化工行业实现收入115.3亿元,冶铸行业实现收入423.9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收入6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4亿元,实现利税92.8亿元。
2024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建建筑业企业26家,完成总产值14.2亿元,增长17.7%;共签订合额27.3亿元,增长5%。
财政·金融贸易·保险
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6.7亿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5亿元,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直接民生支出24.9亿元。
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亿元,比上年增长6.3%。从产业划分看,第一产业投资5.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49.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93.2亿元。
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住宅投资42.6亿元,增长24.2%。商品房销售额13.7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3.1亿元。
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亿元。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9.4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8亿元。
2024年,全县海关进出口总额17.8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出口完成1.8亿元,下降18%;进口完成16亿元,增长50.4%。
2024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2.7亿元,比年初减少2.9亿元,下降0.7%。各项贷款余额260.7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增长13.8%。
2024年,全县保费收入17056.5万元。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183万元;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969.4万元;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1036.2万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2868.7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9068.3万元。
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2024年,全县公路线路里程2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公里。
邮电:2024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916.2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6417.2万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2.9万户,全县宽带接入用户18.5万户。
旅游:2024年,全县共有旅游景区(点)9处,其中:4A级景区2个, 3A级景区7个。共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家。共有农家乐161家。全年全县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72.7万人次,门票收入1855.2万元,旅游经营收入3401.2万元。
教育·科技
教育:2024年,全县共有幼儿园69所,小学46所,普通初中 23所,普通高中3所,高职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42144人,比上年增加87人;招生11140人,比上年减少223人;毕业生11254人,比上年减少72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均达100%;高中毛入学率99.3%。。
科学技术:2024年,全县专利授权量39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8件,实用新型授权319件,外观设计授权18件。全年全县申请注册商标379件,授权220件。
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2024年,全县共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16个,村级农家书屋424个,共藏书约160.1万册。
体育:2024年,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18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7600余人。运动员在市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5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抽样体质检测统计,全年全县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到91.6%,约38万人。
卫生:2024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565个,其中:县医院1个,县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健康和体育服务中心1个,其他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级卫生所443个,个体诊所83个。全县共有床位数2280张,医生1299人,注册护士1219人。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90元,比上年增长4.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6955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0元,增长6.3%。
2024年,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8247人,比上年末增加303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95644人,减少6243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8152人,增加2837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67524人,减少13332人;参加失业保险42002人,增加2791人;参加工伤保险96013,增加10455人。
2024年,城镇低保人数429人,保障户数403户;农村低保人数3710人,保障户数2544户。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资金2838.7万元。
全县共有住养型养老机构13所,其中,公办9所,民办4所;城乡日间照料中心288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所。共有各类养老床位4531余张。